电影804线仓库还在吗?淞沪会战遗址在哪里?(1946年,谢晋元遗孀在呈请状中提出三点请求,第二点让吴国桢为难_百度知 ...)

频道:财经新闻日期: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谢晋元纪念雕塑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谢晋元纪念雕塑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文章目录:

  1. 电影804线仓库还在吗?淞沪会战遗址在哪里?
  2. 1946年,谢晋元遗孀在呈请状中提出三点请求,第二点让吴国桢为难_百度知 ...

一、电影804线仓库还在吗?淞沪会战遗址在哪里?




电影《八佰》讲述了一段悲惨的历史。上海这部电影的纪念馆里有以下。可以直接去参观,详细了解原史。最后,不要忘记历史,记住这些先烈。




四行仓库






四层仓库,建于1931年,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,苏州河北岸。这是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建筑。




因为是老上海金城、中南、大陆、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的仓库,所以取名“四家银行”。




上海本着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对其进行了整修,并在仓库内设立了“四行仓库八百英烈抗日事迹陈列室”。




陈列室分为两个房间,入口较小的一个类似于大厅,里面有一个谢晋元的半身像。




陈列室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,分别是“两次抗日战役,浦江,温德尔迪金森”、“八百壮士,坚守四线”、“一个孤独的一生,一个英勇悲壮的一生”、“不朽的功名,永恒的精神”。




据参加过四线仓库战斗的老兵说,部队跟着谢晋元进四线仓库的时候,他曾经对大家说过一句话。




谢晋元问士兵:这是什么地方?有人说这是四排仓库,也有人说这是88师司令部。




谢晋元说:“这里不是四行仓库,也不是总部。这是我们400多人的坟墓。”




作为淞沪会战中最具特色的一场战役,四行仓库的外墙上至今还能看到斑驳的弹孔。




影片上映后,许多人自发来到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旧址,献花缅怀先烈。




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






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,日军登陆后迅速扑向保山等地。今天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是宝山战场的旧址。




抗日英雄姚子青就是在这里率领六百名官兵与敌人战斗了七天七夜。最终全营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。




公园里还有一座“姚子青抗日牺牲处”的纪念碑。




而且位于公园东侧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,是中国唯一一座反映两次抗战的主题纪念馆。




展厅外墙上,上海淞沪会战曲《一寸山河一寸血》,两个由铜管做成的巨大结,象征着全国各方抗日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巨大能量。




《结1937》,在抗战中同仇敌忾,团结一致,展厅里收藏的一件件文物,无不讲述着那段血性不屈的往事。




八字桥






八字桥位于上海虹口和闸北交界处的柳影路、同心路和水电路交汇处,现在看起来就像一座普通的水泥桥。




但在淞沪之战中,确实有一个见证历史存在的地方。




1937年8月9日中午,一辆日军军车突然闯入虹桥机场大门,伪装成保安团的中国正规军果断开火,当场击毙正在驾车的上尉隆。




当时的上海已经是一个待点燃的火药桶,虹桥机场事件终于点燃了导火索。




8月13日下午4时,正在八字桥进行搜索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3旅踩到了日军事先埋设的地雷,日军随即向刘营路上的87师阵地开火。




接到命令的第87师立即发动全面进攻,八字桥也因此成为淞沪会战的初始战场。




昨天电影《八佰》票房破20亿,这段血腥悲惨的往事也通过电影印在了很多人的心里。




我们还能找到一些烈士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的痕迹。




当你漫步在上海街头,有机会看到已经成为一风景的历史时,不妨放慢脚步,读一读介绍栏上的文字,或许你会从那段往事中获得一些力量。


二、1946年,谢晋元遗孀在呈请状中提出三点请求,第二点让吴国桢为难_百度知 ...

1946年7月16日,时任国民政府上海市市长的吴国桢,收到一件特殊的呈请状。之所以称该呈请状特殊,是因为它的具呈人不是普通人,而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谢晋元的遗孀。

吴国桢展开呈请状,见到呈请状的署名是“谢凌维诚”,便认出了她的身份,由此不敢怠慢,仔细阅读起这份呈请状来。

呈请状的内容只有寥寥数百言,凌维诚在呈请状中向吴国桢提出了三点请求。吴国桢逐一过目后,觉得第一点请求和第三点请求不难办,但凌维诚的第二点请求却兹事体大,令吴国桢有些为难,不得不认真思索起来。

凌维诚是抗日英雄遗孀,丈夫谢晋元遇害后,她遇到了什么困难,要主动给吴国桢写呈请状?她在呈请状中又提了什么请求,让身为上海市市长的吴国桢都不得不思索再三呢?这一切还要从凌维诚说起。

凌维诚是一个上海土生土长的姑娘,她出生于1907年,家里世代经商,家境殷实。凌家共有三个女儿,凌维诚排行第二,虽然并非出身官宦,但吃穿用度皆不犯愁,尚有余钱,得以自幼学习音律,长大后吹拉弹唱样样精通,尤善小提琴。凭借这些才艺,在 时尚 前沿的上海,她也能跻身颇为 时尚 的上海新女性行列了。

凌维诚才艺出众,文化课也并没有落下,长大后就读于务本女中。这所务本女中始建于1902年,彼时还属于清朝光绪年间,但该校却立志于成为一所具有进步思想,改变女性陋习、鼓励放足的女子学校。

建校之初,仅有7人入学,但次年便暴增至数十人之多。时至1924年,务本女中通过20余年的发展,已经成为一所当时为数不多的采用新学制的学校。凌维诚便是这一年从务本女中毕业,在学校接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。

由于凌维诚在音乐方面具有很好的天赋,她对音律又极为喜爱,从务本女中毕业后,她顺利考入 上海东南体专音乐专业,继续在音乐方面深造,并于1927年毕业。

凌维诚虽非大家闺秀,但也是富家千金,加之有思想、有文化,又有才艺傍身,谈笑有度、质高雅,受到许多有志向的年轻男子仰慕,为其牵线搭桥的媒人也频繁登门。

20年代的年轻男女,结婚年龄普遍都很早,凌维诚毕业时刚好20岁,若不是读书,可能早就完婚了。凌维诚同学的一些父母,早就迫不及待地为她们安排好了结婚对象,只等着她们毕业,就立刻举办婚礼。

凌维诚的同学兼密友便是如此,这边刚毕业,立刻就举办了婚礼,凌维诚作为密友,受邀参加了婚礼。巧合的是,谢晋元与凌维诚的情况差不多,他也以新郎同学兼密友的身份参加了婚礼。新郎和新娘极力为两位密友牵线搭桥,两人机缘巧合之下,在这场婚礼上相识了。

谢晋元是 广东蕉岭县同福乡尖坑村人,1905年出生,比 凌维诚年长2岁。谢晋元的父亲也是一位商人,养育了11个子女。虽然谢晋元家没有凌维诚家富足,但同为商人家庭出身的两个人,还是有很多的共同话题。而且,谢晋元是一个思想进步,胸怀大志之人,颇受凌维诚的敬佩。

谢晋元的父亲极富远见,认识到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,对谢晋元读书非常支持,甘愿担负起他求学的经济担子。

谢晋元喜欢读书、下棋、字画,与精通乐理的凌维诚相得益彰。同时,谢晋元性格刚毅、果敢,最崇拜的人是岳飞,并将他的“精忠报国”的精神,当成自己的座右铭, 立志要像岳飞一样,为民族、为国家,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。

1913年,谢晋元被父亲送入 育民学校读书后,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,读书极为刻苦,加之颇具天赋,学业很快就取得了成功。 谢晋元凭借自己的努力,先后考入 “三圳公学”、省立梅县第五中学、 广东大学,并在大学毕业后考入 黄埔军校,成为第四期学员。

1927年, 谢晋元与凌维诚相识时,谢晋元已经是经过北伐战争洗礼的真正战士,远非一些同龄年轻人可比。也正是因为这样契合的志向、爱好,以及谢晋元身上所散发出的独有的英气,令凌维诚对他产生了情愫。毕竟,也只有谢晋元这样的有志青年,才能配得上凌维诚这样的上海才女呀!

1928年,与凌维诚正在交往的谢晋元,在北伐军中担任先锋营营长之职,率部与日军在济南激战。由于作战勇猛,身先士卒,在激战中受了重伤。逼不得已之下,谢晋元只得暂时脱离战场,到汉口的医院进行治疗。

谢晋元此次受伤极重,脱离生命危险后,又整整疗养了一年才恢复 健康 。凌维诚得知谢晋元受伤后心急如焚,在他疗养期间,曾多次探望谢晋元,两人之间的情意,也因这段时间的相处而迅速加深。

谢晋元也正是在疗养期间,趁着凌维诚探视之际,向她正式提出求婚,并得到凌维诚的应允。从两人的条件来看,二人结为夫妻,实乃珠联璧合。然而,凌维诚的母亲却另有一番想法,认为谢晋元是军人,未来征战沙场,难免有战死之危,担心女儿嫁给他早晚成了孀妇,会孤苦后半生。

但凌维诚对谢晋元情深,坚持要嫁给谢晋元为妻,义无反顾。凌维诚自然也明白母亲的意思是为了她好,但她早已有了心理准备,无论在嫁给谢晋元后聚少离多,还是要承担丈夫战死沙场后会孤独终老的风险,她都无怨无悔。

1929年,谢晋元与凌维诚这对有情人,在经历了许多坎坷之后,终于走到了一起,他们的婚礼在汉口大华饭店举办。这一天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
两人的婚姻犹如天作之合,他们走到一起后,过起了令人羡慕的甜蜜生活。凌维诚在此后数年内,接连为谢晋元生儿育女,截至1934年,分别生育了大女儿雪芬、二女儿兰芬,以及三子幼民。

由于1930年凌维诚在汉口生下大女儿雪芬后就返回了上海,雪芬就被留在上海,平日里由奶妈抚养,而凌维诚则亲自带着二女儿兰芬和三子幼民在上海生活。

1936年,日寇亡我中华之心不死,侵略的脚步逐渐加快,局势变得十分紧张,战事一触即发。为了应对随时可能会发生的侵略,国民政府决定加强沪杭、京沪两线的国防。张治中将军临危受命,出任淞沪警备司令一职,着制定淞沪地区的作战计划。

张治中将军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,对于战事从不马虎,为了能真正掌握先机,制定出可行性高的作战计划,他在制定计划之前,多次派出侦察小组到上海秘密侦察地形。时任88师师部中校参谋的谢晋元,便是第二批侦察小组的成员之一,他曾亲自到上海,对驻扎在北四川路一带的日寇司令部附近进行了秘密侦察。

谢晋元对战争的嗅觉非常敏锐,在执行完该任务后,就意识到战争临近了。大战在即之下,谢晋元一方面担心凌维诚的安危,一方面又放心不下留在老家的父母无人照料,便萌生了让妻子凌维诚带着子女到广东蕉岭乡下老家去生活的想法。

婚前就不赞同凌维诚嫁给谢晋元的岳母,听到谢晋元的这个想法后,再次表示出反对态度。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:

第一,蕉岭位于闽粤交界处,虽然因为地处偏僻而远离战场,凌维诚去蕉岭生活可能会暂时避开日寇侵略的铁蹄,但贫瘠的生活环境注定会艰苦,何况还要替谢晋元照顾一双年过六旬的父母;

第二,凌维诚的娘家人家境都很好,即便因为拒绝前往蕉岭而与谢晋元发生不愉快,也不用担心经济问题。即便是凌维诚什么也不做,只要留在上海,娘家人也完全有能力养凌维诚,以及供她的子女读书。

凌维诚的妹夫周兆棠,同样是黄埔军校毕业,在重庆颇具影响力。凌维诚母亲反对她去谢晋元老家生活期间,周兆棠就曾主动向凌维诚发出过邀请,让她到重庆与她妹妹一起生活,但凌维诚最终没有同意。

力排众议,拒绝妹妹和妹夫的诚挚邀请,坚持要按照丈夫的想法,带着子女去他那偏僻贫瘠的老家生活,这是凌维诚最后做出的选择。丈夫的想法她最了解,谢晋元既想忠于国家,征战沙场,抵御外敌,又想尽孝,照顾好自己年迈的双亲。自古忠孝难两全,谢晋元难以实现的愿望,凌维诚决定帮他实现。

1936年的春节刚刚过去不久,已经有了身孕的凌维诚便带着三个子女,在丈夫谢晋元的护送下,来到了蕉岭。一家人在蕉岭团聚了两个星期后,难以避免地离别如期而至,谢晋元临行前嘱咐妻子:“如果不安顿好你们,我无法安心杀敌!”

同年十月,凌维诚生下了第四子继民。从此以后,夫妻二人在不同的“战场”,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。面对柴米油盐的辛苦,虽然不如战场上刀枪剑戟般直观,但生活的艰难,有时候也足以压垮一个人。

谢晋元离家奔赴战场后,凌维诚用柔弱的膀挑起了谢家的重担。按照客家的规矩,男子不下田干活。事实上,即便没有这个规矩,凌维诚年迈的公公也帮不上什么忙,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下田干活了。

谢晋元还有一个过世的哥哥,大嫂在哥哥死后离家出走,再也没了音讯,只留下一个叫谢孟招的女儿。谢孟招与凌维诚的大女儿雪芬年纪相仿,被凌维诚视如己出,她的一切生活所需,凌维诚全都会管。

两位老人,5个孩子,凌维诚凭借一个人种田,一力承担起养家的重担。富家的千金,放下了所有的骄傲,褪去优雅的旗袍,收起心爱的高跟鞋,收起所有的珠宝首饰。为了生活,凌维诚首先需要做的事情,就是忘掉自己擅长的音律,放下以往的记忆,穿起与同村村妇所穿的同款粗布衣服,从头开始学起,如何务农种地。

事在人为,凌维诚凭借对丈夫的深爱,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持,她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,蜕变成挥舞锄头,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。

凌维诚每天做饭、下田耕种、操持家务,照顾孩子和老人,这就是她一天的生活。尽管谢晋元会寄钱回家,但那点钱对于补贴家用而言,总是杯水车薪。凌维诚多年以后回忆这段时间的生活时,她说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,在老家的那十年是怎么过来的。

因为繁重的劳动,凌维诚的皮肤越来越粗糙,那双用来弹奏乐器的双手,也不再细嫩。凌维诚却从未想过要放弃,她对未来充满希望,因为丈夫离开时与他约定,等到抗战胜利时,就来接他回上海。

1940年,凌维诚的婆婆因病去世,令凌维诚万分痛心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凌维诚将婆婆服侍到人生终点后,身上的担子是可以减轻一点的。不过,公公孤身一人以后,非常没有安全感,为了能够有人给自己养老,他又领养了一个女孩当自己的孙女。如此一来,家里吃饭的人仍是8人,并且少了能够在家务上不时帮助自己的婆婆,凌维诚身上的担子反而比之前更重了。

凌维诚无怨无悔,仍然日复一日的坚持,凭借一个人的努力撑起了整个家。遗憾的是,屋漏偏逢连夜雨,麻绳专挑细处断,就在凌维诚咬紧牙关与命运斗争的时候,却在1941年传来了丈夫谢晋元遇害的噩耗。

凯旋未至,噩耗先来!多年来一直支撑着凌维诚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,面对艰难的处境,失去了精神寄托的凌维诚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干劲十足了。但凌维诚是一个有担当的女子,即便遭此精神打击,仍未选择一走了之。

上有老、下有小的家庭,凌维诚若是走了,这个家就真的完了。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公和孩子们,凌维诚打碎牙齿和血吞,一个人苦苦支撑。

1941年秋天,凌维诚为了领取抚恤金辗转从老家来到重庆,幸运的是,她如愿在重庆见到了蒋介石夫妇。宋美龄操着一口上海话,对凌维诚表现得非常亲切,口口声声说“国家不会忘记侬的。”蒋介石也承诺,等到抗战结束后,国家不再困难了,会照顾她家的。

话说得情真意切,但对凌维诚并没有什么帮助,只有国民政府给的那5万法币的抚恤金,才给凌维诚带来了真正的实惠。当她带着抚恤金返乡后,与公公一起商量着,将这笔抚恤金一分为二,他们用这笔钱,各自买了几亩田地,减轻了不少的生活压力。

谢晋元明明是一位令人尊重的抗日英雄,为何会遇害呢?在那场举世闻名的四行仓库之战后,谢晋元到底经历了什么?

1937年,淞沪会战爆发。经过一番激战后,国民党军队不敌日寇,被迫撤离上海。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,谢晋元率领524团1营的400余名战士,以四行仓库为阵地,阻击日寇的追兵。

为了壮大声势,谢晋元所率领的400余名战士,被媒体称为“八百壮士”。日寇对四行仓库发起丧心病狂的冲锋后,6次被“八百壮士”击退,并击毙敌人数百。面对日寇的绝对优势兵力,“八百壮士”整整坚守了四天四夜,令日军颜面扫地,激发了无数抗日军民的信心,为国民党主力部队撤退争取了充足的时间。

顺利完成任务后,谢晋元按照计划于10月30日率部撤入租界,准备经沪西归队,继续参与作战。在此期间,骤变突发,由于不堪日军施加的压力,租界工部局竟然不顾舆论的谴责,将“八百壮士”扣押在胶州公园,并解除了他们的武装。

迫于形势,谢晋元虽然只能率部在胶州公园扎营,但“八百壮士”失去自由,却并未失去气节。 “八百壮士”虽然受困,无法参战,但他们的在胶州公园的营地却被称为“孤军营”,成为了上海沦陷区抗日精神的一个标杆。

在谢晋元的带领下,“八百壮士”斗志不减,面对日本浪人多次私藏武器潜入营地搞刺杀,谢晋元丝毫不畏惧,反而加强了对“八百壮士”的训练。谢晋元的做法,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他对抗日的决心和随时准备参与战斗的行动。

谢晋元的做法,正好与日寇的企图相悖,受困的“八百壮士”不仅没有被日寇瓦解,反而越发的团结,成为抗日精神的象征。谢晋元更是利用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,大力宣讲抗日,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。

谢晋元的抗日决心是不容置疑的,他在被敌人控制期间,曾让所有将士都留下的遗书,以表达必死的决心。同时,汪伪也积极响应日寇,曾向谢晋元许以高官引诱,遭到谢晋元的严词拒绝。

谢晋元怒斥汪伪派来的引诱者:“尔等行为丧尽天良,认贼作父,愿作张邦昌,甘作亡国奴。”谢晋元的坚决态度,彻底激怒了敌人,他们开始密谋除掉谢晋元,再伺机瓦解群龙无首的“八百壮士”,企图以这样的方式,降低上海沦陷区百姓的抗日情绪。

1941年4月24日,谢晋元如往常一样组织晨操,点名时发现竟然有四人未到场。谢晋元一向治军从严,发现此事后颇为愤怒,立刻派人到宿舍去叫缺勤的张国顺、郝鼎诚、张文清、尤耀亮四人到操场来。

四人到场后,谢晋元对四人进行了严厉地训斥。他没想到的是,竟然有一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武器对他进行偷袭,得手后另外三人一拥而上,对谢晋元发起猛烈攻击。当天清晨有雾,正在跑步的官兵所处的位置又距离谢晋元较远,等到有人发现出问题并赶过来的时候,谢晋元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,官兵们将四名凶手控制后,迅速将谢晋元送医。

遗憾的是,谢晋元被送医后,由于身受重伤,又流血不止,未能抢救成功,不治身亡。谢晋元罹难的消息一经发布,举国震惊,爱国人士悲愤不已。孤军营将士组织了“孤军营治丧委员 会”,怀着悲痛的心情替谢晋元办理了身后事,各界人士也纷纷悼念这位抗日英雄。

抗战胜利后,凌维诚开始着手准备重返上海,她卖掉了自己的田,安顿好公公的生活(谢晋元父亲靠出租自己买的田地生活)。1946年,一切准备妥当的凌维诚,带着子女踏上的重返上海的艰难之路。由于盘缠有限,中途时手中的钱花光了,幸亏轮船公司得知凌维诚是谢晋元的家属,提供了帮助,这才顺利成行,抵达上海。

谢晋元遇害后,“八百壮士”失去了主心骨,多年来也并未取得应有的待遇,四散谋生。凌维诚重返上海的消息传来后,曾经的孤军营战士闻讯后,主动找到凌维诚,将她和子女接到了吴淞路上的一幢三层楼房居住。

抗日胜利后,上海各方“大员”纷纷出现,争抢着接收日寇所留下的“敌产”,孤军营士兵进入到这幢日寇曾经居住的楼房,暂时落脚。彼时的孤军士兵,因为谢晋元遇害而群龙无首,四散在上海各区,待凌维诚重返上海后,纷纷慕名前来,共聚集一百人左右。

这些昔日的抗日英雄,并未得到应有的待遇,基本上工作都没有着落。凌维诚得知这种情况后,悲从中来,决定承担起丈夫谢晋元留下的军中重担,为孤军营士兵们的生计问题四处奔波。

凌维诚再次亲赴南京去找蒋介石和宋美龄,蒋介石压根就没见到,宋美龄虽然与她见了面,却并未解决问题,只说让她先回去,会安排人照顾他们。凌维诚离开后,却并未有任何人出面对她和孤军营的士兵们提供帮助。显然,宋美龄的话,只是安抚她的说辞而已。

凌维诚四处讨说法,却不停地碰壁,像皮球一样被各个部门“踢来踢去”。国民党不仅没有考虑对这批昔日的抗日英雄进行照顾,反而还想利用他们,让他们重新入伍参加内战。汤恩伯为此还专门组织了一次老兵茶话会,邀请的都是孤军营的士兵,但他的邀请遭到了孤军营士兵的拒绝,他们不愿意打内战,即便是汤恩伯许下了许多的“优待政策”。

凌维诚万般无奈之下,这才写了呈请状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国桢,在呈请状中提出了三点请求:

其一,为自己和谢晋元部署呈请房屋;

其二,呈请胶州公园改为晋元公园;

其三,呈请恢复孤军工业并孤军工厂事。

吴国桢认为第一点和第三点的事情好办,因为彼时接收了很多的日伪房产和物资,可以满足凌维诚的请求。但第二点请求,兹事体大,让吴国桢感到有些为难,不得不思虑再三。

胶州公园1913年修建,初建成时占地40亩。孤军营设立此处后,胶州公园与孤军营、谢晋元、“八百壮士”关联密切。凌维诚提出更名的请求,从 历史 来看,完全合情合理。但胶州公园更名一事,不仅牵扯到许多部门,还涉及到公园内设立英雄纪念碑和修整谢晋元墓地等事宜。

为此,吴国桢在市政会议决议中,批示了收回墓园公地和竖立无名英雄纪念碑的事情,并在次月安排了对谢晋元墓地进行修整和清理的工作。一直到9月初,吴国桢才终于接到国民党上海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的呈复:

晋元公园更名的全过程均被记录在案,现藏于上海市档案馆。凌维诚的这个重要心愿,总算是如愿达成了。

然而,孤军营士兵们的工作和生活问题,却始终没能得到妥善解决。一直到上海解放后,凌维诚写信给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,在说明了情况后,在陈毅市长的关心下,生活才真正得到了改善。

凌维诚一家人,这才过上了安稳的生活,子女也都顺利上学读书了。此后,凌维诚多次受邀参加各地的抗日纪念活动,宣讲四行孤军的抗日事迹,传承抗日精神。

1991年,凌维诚老人病逝,享年84岁。凌维诚老人的遗体,按照她的遗嘱,安葬于宋庆龄陵园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谢晋元纪念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谢晋元纪念雕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